您所在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渭河文化>渭河流域的古代遗址
渭河文化

渭河流域的古代遗址

遗址是人类活动的遗迹。渭河流域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古代遗存。根据历年来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全省性的文物普查统计,目前陕西境内共有古遗址8957处,其中旧石器时代的91处,新石器时代的3763处,商周1124处,秦汉1517处,魏晋北朝78处,隋唐314处,宋元明清1518处。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渭河流域分布较密。商代的遗址主要在渭河流域东部。先周和西周时期遗址,在周原和丰镐两地最集中。秦在渭河流域的遗址,最主要的是先后迁徙的都城,还有遍布于渭河两岸的宫殿遗址和四通八达的驰道等遗迹。汉长安城是汉代规模最大和最引人注目的遗址。在这里,宫阙、囿苑、佛寺、道观和其他类型的遗址星罗棋布。


一、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今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是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考古队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一具古人类老年女性下颚骨化石和石器工具;1964年在公王岭杂掘中,发现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具有比北京猿人更为原始的特征。蓝田猿人头骨化石,是继北京猿人之后,中国发现的最重要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扩大了中国猿人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记录,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经测定,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110万年,按照国际学术命名规范,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二、北首岭遗址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文化遗存密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7100多年,较西安半坡遗址要早400多年。北首岭先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渔猎、饲养家禽,也从事农业生产。遗址中出土有陶、石质的纺轮、纺锤以及精制的骨针,说明先民们已掌握了纺织和缝纫技术。生产、生活工具除磨制石器外,还有陶器、骨器等。北首岭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壶,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北首岭遗址分房屋、窖穴、墓葬等展室,展出这里出土的遗迹、文物,已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


三、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渭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壕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

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画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人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四、仰韶文化遗址

在潼关县境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两处,一处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吴村乡南寨子鱼化屯小河和潼河交汇处,南高北低,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1000米。这处遗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筑陇海铁路受损,大部分尚保存完好。另一处是张家湾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港口镇张家湾圪岔路以西的二层高原上。这两处古文化遗址所在地,依

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类聚居生存的优越条件。


    五、大荔人遗址

大荔人遗址位于大荔县段家乡,1978年3月,在此发现人类青年男性头骨化石。经鉴定,化石距今20余万年,为中更新生晚期,依发现地点,定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总的特点是粗壮、厚实、骨质较厚,头长目低。其眉脊粗壮,较北京人的稍低,比马坝人显著高突;额骨低平,其倾斜度甚至比北京人的还小;骨板较厚,有的骨板与爪哇人、北京人相近或更厚;顶骨相对较大,顶结节发育,枕骨隆凸位置下移,顶枕部较高,脑量较大,这些又都是较北京人要进步得多,与马坝人的特点相近似的地方;而其眉脊间的眉间部分最宽厚,面骨特低等则又是与其他人类化石不同的地方。



六、秦都雍城遗址

秦都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近300年间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在城内的姚家岗、马家庄、铁丰发现了包括宗庙在内的三个大型宫殿区,其中在姚家岗先后出土了三批青铜建筑构件;在马家庄发现了秦国的宗庙遗址,即当年楚国大夫申包胥“哭秦庭”的所在;此外,在城南发现了秦公的墓葬区。



七、教稼台

教稼台位于杨凌区武功镇东门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代农业名胜古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发祥地。传说是4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地方。


八、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渭河平原西部,跨扶风、岐山两县,是周王朝早期建都之地,也是国内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九、西周丰镐遗址

西周丰镐遗址在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京和镐京的建立,揭开了国内十余个王朝在陕西建都的历史。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为渭河流域地区的繁荣以及使渭河流域成为古代帝王之都奠定了基础。



十、栎阳城遗址

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城外东北是秦汉大型墓葬区,东南是战国至东汉墓群。栎阳城遗址还出土有铜斧、铁铲、铁块、石磨、板瓦、陶盆、瓮等文物。



十一、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一带。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 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清代画家袁耀也曾绘制过《阿房宫图》。

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 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

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十二、鸿门宴遗址

鸿门宴遗址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1公里长的峭原,中间像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



十三、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为了把先修的宫殿建筑都包括在内,城垣只得顺地势修筑,汉长安城成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城墙像南斗星,北城墙像北斗星,因此又称“斗城”。对汉长安城遗址的老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汉代古简及编钟等文物。



十四、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

隋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隋开皇三年(583年), 隋王朝迁至新都,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故都城名大兴城。唐长安城有三组宫殿,称为“三大内”。太极宫是唐初的政治中心。大明宫是三大宫中最雄伟的一座,原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修的夏宫。兴庆宫是玄宗时代的政治中心,也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所。



十五、唐大明宫遗址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 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夏宫,后改名大明宫。自唐高宗起,唐朝历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处理朝政,它作为国家统治中心,历时达200余年。在历史上,大明宫的范围很大,共有11座城门。平面略呈梯形,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十六、隋唐天坛遗址

唐天坛遗址位于唐长安外郭城明德门外东1公里处,今陕西师范大学南侧,长延堡村东,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也叫“圆丘”“圆丘”, 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隋唐天坛,比北京明天坛要早800 多年,堪称“天下第一坛”。



十七、东渭桥遗址

东渭桥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渭河南岸2. 6公里处,北按调北,南通长安,是厝消河三桥之一,也是都城长安城通往渭北的重要通道。东渭桥遗址是一处居代大型桥梁遗址,对唐代都城长安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十八、老牛坡遗址

老牛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燎原村西北,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约前4000一前1100年)遗址。老牛坡遗址是商文化西部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大,遗存丰富,大型建筑基址、青铜冶铸和较高等级墓葬的发现,说明这里是商王朝在渭河流域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



十九、沙河桥遗址

沙河桥遗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据国内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证,它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九成宫遗址

九成宫遗址在今麟游县新城区,至今尚有烽火台、点将台、妆台、唐井等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成宫始于隋代的仁寿宫,由建筑家宇文恺设计、营造,唐代多有增修,并更名为“九成宫”, 为中国离宫之冠。经考古发掘,已发现大型宫殿基址10多处,还有大量精美的石刻艺术品。现存于遗址区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微撰文,欧阳询书丹而刻,被历代奉为“楷书法则”。



二十一、潼关故城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初期,废弃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汉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南北朝时,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在此打败东魏大将窦泰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二十二、灞桥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亲朋好友东去,多在此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柳与“留”谐音,意为愿亲友留下,因此,灞桥也叫“销魂桥”。时有诗云:“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送行人。”灞桥沿岸广植柳树,春日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二十三、曲江寒窑

曲江寒窑位于城南曲江池东面的一条沟内,是秦腔传统剧《五典坡》中,唐朝丞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争取婚姻自由,忠于爱情,苦守寒窑十八年,终于等得丈夫薛平贵平西胜利,荣归长安,夫妻团聚的地方。

上一篇:渭河流域的帝王陵阙

©2024 版权所有:437必赢会员中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3430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关闭
Baidu
sogou